苔花比米小,也学牡丹开
正要教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两首古诗《渭城曲》和《别董大》时,
看到了余映潮老师的《过故人庄》
《游山西村》的教学设计,很是喜
欢,虽然余老师面对的是初中学生,我面对的是小学生,但降低教学
要求,模仿板块应该是可以的,决定一试。全课分四大板块:吟读,
译读,背读,说读。
一,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。
(幻灯出示)
指名学生朗读。
王维,字摩诘,盛唐时期著名诗人。其诗、画成就很高,苏东坡
赞他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,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”
。这首《渭
城曲》
是王维晚年之作,
时值
“安史之乱”
以后,
当时社会动荡不安,
皇上大量征调河西安西兵至凤翔,
此诗约作于作者送友即将赴安西之
时。
高适,盛唐时期“边塞诗派”的领军人物。
“雄浑悲壮”是他的
边塞诗的突出特点,当时高适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琴师董庭兰(董大)
此时高适很不得志,
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,
但高适却能以开朗的胸
襟,豪迈的语调鼓舞别人。
二,吟读。
师示范读《渭城曲》
。
指名学生读。
指导:古诗的朗读除了要字正腔圆,吐字清晰,还要注意声音要
有一定的起伏,带一点古人的味道。
师再次示范指导。
(幻灯出示)
渭城
\
朝雨
\
浥~轻尘,
客舍
\
青青
\
柳~色新,
劝君
\
更尽
\
一~杯
酒~,西出
\
阳关
\
无~故人。
千里
\
黄云
\
白~日曛,
北风
\
吹雁
\
雪~纷纷,
莫愁
\
前路
\
无~知
己~,天下
\
谁人
\
不~识君
生练读两首诗。
指名分别读两首诗。
齐读两首诗。
三,译读。
学生自学注释,然后同桌互说练说。
1
,学生读,老师译。
生: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师:
渭城早晨的一场春雨让大街小巷轻尘不起。
我住的旅舍周围
的柳树呈现出一片清新的翠绿。
2
,老师读,学生译。
师: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生:朋友啊,请再喝一杯酒吧。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
的老朋友了。
3
,女生读,男声译。
女:千里黄云白日曛,北风吹雁雪纷纷。
男:千里的黄沙笼罩着昏暗的天地,北风呼啸,群雁南飞,大雪
纷飞。
4
,男生读,女生译。
男: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。
女:朋友啊,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,天下哪个人不知道你董
庭兰啊。
同桌互读互译。
小组赛读赛译。
四,背读。
师:
请再次认真朗读两首诗,
看看这两首诗有那些相同和不同之
处。
生思考后,指名答。
生
1
:这两首诗都有景物描写。
生
2
:后两句都是抒情。
生
3
:
《渭城曲》的景色美,
《别董大》景色暗。
师总结:
(幻灯出示)
相同点:从作者来看,都是盛唐诗人;从两首诗的题材来看,写
的都是送别诗;从写作结构来看,两首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,前两句
都点明送别时的时令,地点,景物;从写作手法来看,都运用了借景
抒情的写作手法:渭城曲借客舍,柳,
《别董大》借归雁都抒发了作
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。
不同点:
《渭城曲》的景物描写清新明丽,以清新明丽的景色来
反衬忧愁伤感的离绪;
《别董大》的景物描写雄浑悲凉,用雄浑悲凉
的景色来辅写豪放不羁的气度;
《渭城曲》表达的意境是绵长深切的
伤感,
《别董大》表现的意境是舍你其谁的豪放。
生根据理解自由背读。
小组赛背。
男女生赛背。
师检查背。
五,说读。
师:如果吟读是体会情味,译读是理解内容,背读是积累语言,
那么说读就是飞扬神思。怎样说读呢,一要对诗人说话,要有第二人
称,二要添加合理的想象。比如:
“渭城朝雨浥轻尘”可以这样说:
渭城的早晨,下着小雨,轻尘不起,老朋友即将踏上远途,诗人啊,
你的心里氤氲着满腔的离愁别绪,
你的心,
也在落着蒙蒙的细雨吧?
生思考片刻后,指名答。
生
1
:我说“劝君更进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诗人啊,你劝
老朋友喝下一杯酒,再喝一杯酒,你的心中有多少不舍啊。
生
2
:我说“客舍青青柳色新”诗人啊,你写柳树清新碧绿,是
想再多留老朋友一会儿吧!
生
3
:我说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不要害怕前面
的路上没有志同道合的好朋友,
天底下的人谁不认识你董大呢!
诗人
啊,你自己正不得志,却这样大气地劝慰别人,你是在劝慰别人的同
时,也在给自己加油吧!
生
4
:我说“千里黄云白日曛,北风吹雁雪纷纷”千里的黄云把
太阳都给遮住了,大风呼呼,雪花纷纷。好冷的景色啊,诗人啊,你
是借景色来写自己的不得志呢,还是在写对朋友的离愁别绪呢?
生
5
:
我说
“劝君更尽一杯酒”
诗人啊,
你别再一杯一杯劝酒了,
小心老朋友喝醉了。你的心意天下人都知道了。
(众生大笑)
生
6
:我说“渭城朝雨浥轻尘”早晨的小雨,轻尘不起,大街小
巷一片湿漉漉的,诗人啊,你的心情也是湿漉漉的吧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师: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吟读,译读,背读,说读,同学们,你们
的表现很出色,发言很精彩,谢谢你们。下课。
我的后记:全班共
17
个孩子
,
下课了,大多数孩子意犹未尽,神
采奕奕,精神饱满,还在不停地说着,笑着,调侃着。我感觉也很欣
喜:
40
分钟,学生的朗读能力,理解能力,品悟赏析能力,提炼感
知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。以前教学两首诗,至少得用两个课时,
按照教参亦步亦趋,老师疲累,学生疲乏,仿效余老师这样整合,用
时减少,流程灵动,老师只起点拨作用,而学生整堂课都在听、读、
思、说,活动充分,气氛热烈。整堂课学生学的扎实,学的欢欣,学
的灵动,学的小眼放光,学的意犹未尽。下课后,有几个学生热烈提
议,老师我们干脆把第
14
课冰心的《纸船》和泰戈尔的《纸船》也
一块儿学了吧!破天荒啊!学生拽着老师跑,这就是喜欢的生产力!
我慨然允诺,把教学板块略加改动,一课时漂亮完成,学生读得有滋
有味,学得酣畅淋漓。
余老师的课实在太好了,四十分钟的课,读诗句,理诗意,析诗
法,品诗情,悟诗境,有条不紊,逐步深入。我虽然努力仿效,但仍